摘 要:在美术教育中,无论是欣赏,还是艺术创造都蕴涵着创造力。许多国外学者认为,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德、英、美、日等国的教育家将美术课程视为创造教育课程。美术教育在创造力培养的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一、国内外文件
1.国际文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6年3~6至9日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召开了主题为“为21世纪营建创造力”的世界艺术教育大会。在这次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艺术教育路线图》中明确指出要开发孩子的个体能力,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而美术提供了发挥想象力的环境和动手实践的机会。
2.国内文件
在中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并要求“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研究对象
在《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对“创造力”的定义是:运用材料、技法、过程、要素和来创作视觉艺术作品;变通、流畅地产生独特、复杂或精致的观念。除了教导技术之外,更要鼓励独立的思考、自发性和创意来培养艺术才能和创造力。
三、创造力的定义
创造力是积极主动想象的过程,通过这一内在思考,结合实际的动手制作,能产生带有个人主观想法和反映个人思考的原创性作品。创造力是手、脑、心集体作业的体现,发散性思维可以看做是它的一个构成部分,创造力不单单是个人的认知体现,也可能受到外界的影响或刺激进而产生微妙的变化。
四、中美教科书的异同之处
1.相同点
(1)教学内容丰富
从两国教科书的内容看来,并没有孰优孰劣的情况,都包含相当丰富的内容;绘画的主题也同样很广,从描绘身边的事物到联想遥远的未来;也都鼓励学生使用各种不同的美术材料来创作丰富的画面。
(2)注重基础知识
无论是在中国的美术教科书中还是美国的视觉艺术教科书中都出现了以“点、线、面”这样的知识点为中心的单元课程,在色彩的学习中对“冷色、暖色”以及“三原色”这些最基本的美术概念都以最详尽的方式编成课例。
(3)重视创造力的培养
从中美两国的美术视觉艺术教科书上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式的“对手形的联想”还是美国式的“图画工作室”,都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的的课例。
2.不同点
(1)教学内容侧重不同
在美国的视觉艺术教科书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现当代的绘画作品,相比之下,中国的美术教科书中这部分的内容就比较缺乏。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美国的小学美术课例中有较多撕纸拼贴、综合材料这样比较先锋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中国的课例中较多的是对手绘的要求,也有较多类似于手工和拼贴之类的课例,但是在难度上与美国课例存在一定差距。
(2)教科书排版
排版很容易被忽视,但是美术教学本身就贯穿着审美能力的培养,经常被翻阅的美术教科书的美观度值得重视。在排版上,美国的教研书很简洁,没有因为图片多了而过于凌乱,或者文字多了太过呆板的情况。中国的美术教科书在排版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3)想与做的差别
在对比了中美两国的美术视觉艺术教科书之后,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两国对于美术学习的诉求不同。通过对比课后的作业要求以及书本中的作业范画,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国的美术学习对学生的画面美观、画面完整以及表现手法等有更加强烈的要求。而美国的视觉艺术的作业更加侧重于学生们“想”的部分。
(4)学科间的融合
美国的小学视觉艺术教科书比较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贯穿运用,并且要求学生将他学科的知识运用到美术学习和创造中来。而在中国的美术教科书中,却很少出现类似的课例。
五、中美小学美术教学对比的反思
在思考、联想、想象以及设计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们的无穷创意,激活学生们的创造潜能。从教学设计和实际实施的结果来看,关于创造力培养的必要条件为:学生需要充分的思考和构思的时间,以提问的方式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充分体现出美术教学中格外重视激发学生创造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约翰・马赫尔曼.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刘沛,译.北京:北师大出版社.
[2]柯森.当代美国中小学课程概观[M].1版.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8).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在美术教育的创造性思维方面,西方具有很好的教研样本,值得我们国内的老师们研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