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0日,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的“新美育 新美术 新课程”艺术教育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成功举办。来自教育部艺术课标组、人美版教材编写组、高校美术教育的专家,以及美术教研员,中小学校长、一线骨干教师共计500余人参加研讨会,共同围绕“新美育 新美术 新课程”大会主题和美术教材的专业性、美术课程的跨学科融合路径、教材教学数字化、教研专业化引领和创新发展、专业化创新型美术教师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的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现将与会专家的精彩主旨演讲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王大根:落实新课标核心素养的核心策略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课题组核心成员
核心素养就是像专家一样思考,在不可预测的情境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课标里有两个核心素养,一个是宏观的核心素养,一个是学科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的本质观和学科的教育观两个部分,美术也不例外。美术的本质观分为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在形式方面,是用基本问题去探索学科大概念,追求的是深度学习。在内容方面就是用情景化的主题联系现实社会,追求真实性的学习。在新课标的精神下,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理解很多大概念,主题大概念能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美术的教育观说的是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过程,指向的是大单元的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和做中学。最后,跨学科学习分三个层次,一是从学科本身出发联系其他姊妹学科,二是技术性跨学科,三是超学科。
黄宗贤:向美而行——新时代美术教育的美育担当与实现路径
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人美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主编
20世纪90年代形成“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认识,进入新时代以来,美育迎来了百年好时机。
习近平总书记将“立德树人”视为美育最重要的价值追求,这是对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承扬与提升,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式表达。对推动美育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与意义。
美育的核心是美感教育,而非知识教育,是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的培育与激活,是对人的感知力的唤醒,这是每一位艺术教育者最重要的使命。我们要在所有教育中避免三种现象:以工具语境取代人文语境,以功利主义取代精神价值,以知识传播取代人格塑造。我们必须要用美的力量激活少年儿童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探究欲和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有充沛的情感和极强的创新能力,这才是今天的美育最重要的价值追求。
吴斌:对新课程的新认识
人民音乐出版社原社长、党委书记,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艺术)首席专家
新课程的重点是核心素养,新课标的关键是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对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度整合凝练的结果,超越了学科核心素养;各学科核心素养既有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各学科教学一定要明确自身独特的价值和贡献。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特定学科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集中体现。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素养和知识间既不是竞争关系,也不是相互排斥关系,学生需要学习的核心知识就是大概念。知识作为人类成就的产物,始终与“专业化”有着无法避免的联系。知识代表了对社会生活和世界最佳的理解与认识。核心素养为课程和教学带来一系列变化,但不变的是对知识学习重要性的确信与坚守。艺术教育的学者本位与知识本位不能成为素养本位的对立面和假想敌。核心素养必须通过学科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得以实现。
张群:新时代学校美育的实践创新思考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课题组核心成员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路。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的推进,美育教育不再是“餐后甜点”。
美育培养过程中的审美欣赏和审美感知阶段十分重要,这也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主要内容。这个阶段的关键是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美术教材内容虽然包罗万象,但书本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单从教材本身出发,可发挥空间有限。这就需要我们来设计教学内容:不仅讲美术史,还要讲故事;不仅讲画面,也要讲艺术家的人生经历等。只有激发出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后面才能谈教育。不能有效把握孩子们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就很难实施精准的教育。
朱敬东:由心而生——新时代美术课程实施的链源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人美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副主编
新课标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融为一体,统称为艺术课程,非常清晰地传递出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三个取向,三者共同指向核心素养的要求,同时对应核心素养的三大要素,即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如何去实现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的融通和整合呢?需要从艺术最本质的要素中找答案,那就是由感而发、由心而生,从学生的内心开始,从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开始。
“由心而生”包含三个要素:一是目标从审美走向育人,体现出社会性和教育意义;二是课程从知识走向素养,这是高阶思维和意义融通的获得方式;三是实践从还原走向整体,这是探究性和综合性达成的价值。我们希望在新的教材中,从知识内容的结构化、学习情境的开放性、核心问题的探究性入手,让学生能够实现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感性的发展和意义的生成,最终落实新时代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目标。
郭昕:新时代新美育新课标背景下的美术师资培养探索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
今天的教育对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专业的美术教育者应具有审美判断力和教育研究力。审美判断力和审美感知力是不一样的,感知是自己觉得某件事物美就可以了。但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作为美术教师要能向学生讲明白为什么这个东西是美的,还可以怎样变得更好,不能只停留在一种很感性的经验上,要达到理性的层面。作为一名教育者,便应该自带教育属性,否则很难明白教育的规律和走向,以及课程的内在逻辑。同时,教育者还应具备教育研究力,这种研究力和科研能力是不一样的。它应该是从现行的教育当中发现问题,然后去思考路径,落实到执行上,找出最优的解决方案。这种教育研究力,在未来美术教育人才的培养中应该贯穿下去。
郭德岺:落实新课标,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体美劳中心美术教研室主任
如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新课标精神落实到课堂教学上,是一线教师必须要做的事。天津一直在做老教材单元化的实践,把老教材的课进行重组,形成不同形式的主题单元。比如一个单元,第一节课是欣赏,第二节课是表现造型,第三节课是设计,最后一节课是跨学科综合。当前我们的美术教育应该坚持融合、坚持跨学科发展,但美术学科还应保持美术的最基本属性。因此,我们还设计了一个评价标准,这一标准同时也是天津联考的标准之一。我们将之在高中课堂中落实下来,经过不断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温剑:启发潜能,以美育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分享
长春力旺实验小学校长
长春力旺实验小学校长温剑分享了该校“大艺术”课程的发展之路。这一“大艺术”课程创新了教学形式,以大单元形成了多样性的美术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引入双师课模式,整合关联知识点拓展了学生的认知;以社团为载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建校8年来,长春力旺实验小学荣获“全国美育优秀单位”“艺术教育示范名校”“百佳美育名校”“书画创作优秀选题单位”“优秀少儿美育教育示范基地”等多项殊荣,也将这些美术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校园文化,让“笑脸墙”汇聚师生笑脸,让触目可及的都是经典名画亦或是学生的作品······漫步校园中,从环创到校服,美育成果无处不在。
“新美育 新美术 新课程——人美教材编写团队走进中小学美术课堂”系列活动是人民美术出版社2023年教材方面的重要活动,分别在中原、东南、华东、西南和东北举办五场,吸引全国中小学美术教研员及骨干教师2000余人参加交流、研讨。活动安排丰富多样,既有编写团队走进中小学课堂,人美社编辑和编写专家进行新课试讲,并与一线教师及美术教研员座谈,调研新课编写意见与建议,又有相关地区骨干教师参与教育大会,展示编写团队走进中小学美术课堂成果,邀请名师现场演示技能技法,并展示美术研究课优质课例。活动还包括专题研讨会,邀请课标组专家、高校美术教育专家、教研员代表、骨干教师代表和人美美育校长围绕“新美育 新美术 新课程”主题进行研讨,并评选出不同地域、不同特点的优质研究课100节,即百佳研究课。这也是人美社继2020年全国寻找百名最美美术教师、2022年全国评选百佳美育校长后的又一次百佳活动。人美社还将从百佳课中评出人美研究金课。为丰富全国版教材内容,人美社的教材编写团队会从中挑选有代表性的金课,将其纳入新教材中。
人民美术出版社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的重要指示,落实新课标精神,对人美版义教阶段美术教材的修订高度重视,于2021年全面启动修订工作。教材编写团队由全国的教育专家、各省市教研员、一线教育工作者300余位组成。经过一年多的编写,初稿基本齐备。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编教融合进校园”,实现以新教材促进教学、以教学促进教材编写,最终打造一套符合新时代、新要求的“最美”美术教材。
人民美术出版社是中国美术出版的“国家队”,出版了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美术教材,承担编写各年龄段美术教材的重任。目前,人美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教材在全国各地的使用率超过50%。进入新时代,人美社还出版了全国第一套中小学《美育》教材,创办人美美育学堂,致力于成为新时代美育的引领者。
王大根老师讲得很棒!在新课标的精神下,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下一代的核心素质之一